[试卷免费提供]
贵阳市2013年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(一)
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
2013年2月
一、单项选择题(每小题4分,共140分)
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
答 案 C D C A A B D A D B C C
题 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
答 案 C B D B B D A C D A A D
题 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
答 案 C B D A C B D A A D B
二、非选择题(共160分。第36~41题为必考题,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。第42~48题为选考题,按做答所选涂题号进行评分;多涂、多答,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;不涂,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)
36.(22分)
(1)(4分)主要沿河、沿海及石油产区分布。(答对其中两点得4分)
(2)(8分)冬季温和(最冷月均温约10℃),有少量降水(月降水量在30mm以下);(4分) 夏季炎热(最热月均温约35℃),降水稀少(无降水)。(4分)。
(3)(10分)冬、春水位高,夏季水位低。(4分)R河的干流流经地区降水稀少,补给主要来源于上游和东岸支流的高原、山地,冬季受西风影响,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,春季有冰雪融水,河流补给充足,水位上升;(4分)夏季炎热干燥,蒸发旺盛,水位低。(2分)
37.(24分)
(1)(10分)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,自然条件优越,水稻产量大;(4分)我国北方和其他缺粮区粮食需求量大,市场广阔;(2分)九江是长江沿岸重要港口,水陆交通便利,便于大米集散。(4分)
(2)(6分)城市化和工业发展,占用耕地;(2分)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粮食种植面积减少;(2分)加强生态环境建设,退耕还林、还湖,耕地面积减少等。(2分)
(3)(8分。表明态度2分;说明理由,言之有理三点即可给6分)
赞同:当地自然条件优越(光热水资源丰富,雨热同期,地形平坦,土壤肥沃),有利于水稻的种植;我国人口众多,对粮食的需求量大,保证粮食生产对社会的稳定有极大的作用;当地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,经验丰富;科技水平较高等。
反对:城市化和工业发展需要适当占用耕地,减少粮食生产;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发展多种经营,提高农业经济效益;生态建设力度加大,需要退耕还湖等。
38.(26分)
(1)①这是由党的性质、宗旨和领导地位决定的;是党坚持科学执政、民主执政、依法执政的结果;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;坚持以人为本,执政为民,情为民所系,权为民所用,利为民所谋;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,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。(注:学生只要回答出任意3点就可给6分。)
②政府在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,要正确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,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、市场监管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;(3分)要更加注重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,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,建设服务型政府。(3分)
(2)①国家应采取的措施:尊重经济规律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,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;综合运用经济、行政、法律手段加强宏观调控;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加大财税、金融和产业政策的调节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;加大科技投入,促进企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;坚持扩大内需战略,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;优化经济结构,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;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统筹城乡、区域经济发展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(注:学生只要回答出任意4点,就可给8分。)
②意义:将经济增长重心转向扩大内需,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,优化我国的需求结构;有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,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,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,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;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,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;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;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;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,使发展成果更多、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。(注:学生只要回答出任意3点,就可给6分。)
39.(26分)
(1)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,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,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,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;②要坚持立足实践,不断推进文化创新;③要面向世界,博采众长,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、借鉴与融合;④要继承传统,推陈出新;⑤要坚持正确的方向,反对“守旧主义”和“封闭主义”、“民族虚无主义”和“历史虚无主义”。(注:学生只要回答出任意3点,就可给10分。)
(2)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,既克服又保留,其实质是“扬弃”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立足实践,不断改革创新。(4分)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,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;(2分)
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;(2分)改革的根本目的,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,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,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,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。(4分)
(3)方法论建议:
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,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,实现改革不停顿、开放不止步;②坚持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,在探索中把握规律,在实践中获得真知;③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原理,物质决定意识,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,实事求是;④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,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,实现实干兴邦。(注:学生只要回答任意2点,就可给4分。)
40.(25分)
(1)(8分)荷兰赢得国家独立,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奠定基础;荷兰掌握造船技术优势,商船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,被称为“海上马车夫”;通过海外殖民活动,控制世界海上贸易,建立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。(4分)
原因: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;荷兰工业基础薄弱,专营海上转运贸易难以支撑长期的市场竞争;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贸易竞争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,英国以工业为主导取代了荷兰的商业地位。(4分)
(2)(7分)特点:有长远规划;强化建立近代海军意识;海军军费来源广泛。(3分)
影响: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,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;海军力量增强,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,给朝鲜、中国带来灾难;改变近代远东地区的国际格局,国家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。(4分)
(3)(10分)演变:明朝奉行“朝贡贸易”,在“协和万邦”的补偿式贸易中占主导地位;新航路开辟后,中国开始失去海外贸易的传统优势;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,海外贸易全面收缩;鸦片战争后,五口通商、协定关税等主权沦丧,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,开启中国对外贸易受不平等条约控制的被动局面。(6分)
近代:中国政府重土轻海;19世纪中后期,清政府开始重视海防建设。
现代:中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,制定沿海地区经济优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;重视维护领海主权、开发海洋资源,推行海陆并重的发展战略。(4分)
41.(12分)
评分要求:
1.观点明确,史论结合,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,对中国君主制度论述充分,并作总体评价;文字通顺,逻辑严谨。(9——12分)
2. 观点明确,能运用所给材料说明问题,对中国君主制度论述比较充分,文字通顺,有一定逻辑性。(5——8分)
3.观点不够明确,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;对中国君主制度有所说明;表述一般。(0—4分)
评分要点:
1.肯定君主制度:君权受相权牵制;大臣对君主谏议;儒家伦理道德约束;敬天法祖的信仰(相信君权神授、天人感应);行政机制的约束等。
结论:在农业社会,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、保障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;推动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等。
2.否定君主制度:秦始皇焚书坑儒;明朝废宰相、设内阁;建立特务机构;清朝设军机处;大兴文字狱等。
结论:缺乏限制君主权力的机制而走向君主专制,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;向近代社会转型时,君主专制成为建立民主政体和法治社会的障碍。
总体评价:无论古代或现代社会,君主制度作为一种管理形式有存在的合理性,君权集中与分散,不是衡量民主与否的标志,关键是法治、选举等民主机制是否成熟;是否有效实施权力监督和制衡。
第42~44题为地理的选考题。
42.(10分)旅游地理
(1)人文旅游资源。(2分)
(2)有利: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,在当地知名度较高;与贵阳周边的自然景观互补性较好;距离客源地(贵阳市区)近;景区位于公路沿线,交通条件较好;依托贵阳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。(6分)
不利:对省外及国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强;旅游内容和形式较单一,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足;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。(2分)
43.(10分)自然灾害与防治
(1)7月为雨季,降水集中,多暴雨;地势西北高,东南低,雨季时,受地形抬升,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;西北上游坡度大,汇水速度快,河水暴涨;城区及下游地势平坦,排水不畅。(4分)
(2)加大水利工程投入,如兴建水库、修筑堤坝、疏浚河道、开辟分洪区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统;植树种草,提高植被覆盖率,利用植被含蓄水源的能力削减洪峰;建立建全防灾减灾的预警机制,制定防灾预案,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。(6分)
44.(10分)环境保护
(1)沉降面积不断扩大;深度不断加深等。(4分)
(2)地下水盐度增加,水质恶化;部分土壤可能出现盐渍化;海拔较低的沉降区可能被海水淹没;城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。(6分)
第45~48题为历史的选考题。
45.(15分)重大历史改革回眸
(1)(8分)举措:易鲜卑服;禁鲜卑语;改姓氏;变制度;通婚姻。(4分)原因:仍有人穿鲜卑服装,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。(4分)
(2)(7分)原因:西学东渐的扩大;文明礼仪的传入;沿海省份的国人思想观念发生变化。(3分)
说明:制度上废除了旧风俗,但旧观念根深蒂固,难以迅速改变;移风易俗需要持久、深入的推行,社会变革才能成功。(4分)
46.(15分)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
(1)(8分)特点:民国初年,民众参政资格有诸多法律限制,如:纳税、学历、资产等。(2分)
变化:1940年,在抗日民主政权中,中共主张保障人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。(2分)1944年,主张成立联合政府,实行党派制衡;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掌握立法权,确保政治民主。(4分)
(2)(7分)规定:国民政府主席由选举产生;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;国府委员的名额,由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,建立联合政府。(4分)
原因:抗日战争胜利,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;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;国内民主运动高涨;国际因素制约。(3分)
47.(15分)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
(1)(8分)目的:苏联自保,赢得备战时间;(2分)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,便于侵略波兰计划的实行。(2分)
影响:没有起到预期的防御效果;削弱苏联;壮大德国;把潜在的盟国推向对立面。(4分)
(2)(7分)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,准备充分,力量强大;(2分)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,国力衰弱,无力单独取得斗争胜利;(2分)英、法、美、苏等大国绥靖纵容,中立自保;(2分)未能及时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,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。(1分)
48.(15分)中外历史人物评说
(1)(9分)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: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,提出首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;《四月提纲》为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;成功领导十月革命,缔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。(4分)
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: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,对集中全国人力、物力,战胜敌人,取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很大作用;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,以失败而告终。实行新经济政策,探索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。在实行工业化、民族关系、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。(5分)。
(2)(6分)方向:实行改革开放;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。(4分)
认识:经典理论指导实践;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。(2分)
(以上答案仅供参考,言之成理,亦可酌情给分,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总分)